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。发展体育事业是关系到增强人民体质、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大事。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,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,特制定本纲要。
一、体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
1.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,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。群众体育广泛开展,国民体质普遍增强,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。竞技体育发展快速,在世界体坛已经拥有一批优势项目,总体实力处在国际体坛的前列地位。体育设施显著改善,部分场馆达到国际标准。体育产业发展逐步加快,体育市场正在形成。体育国际交往日益扩大,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。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中渐显活力,体育发展势头渐趋强劲。
2.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人口众多,人均收入不高,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,这仍然是制约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。目前,我国人均体育场地、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还处在较低水平,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;竞技体育的基础项目水平不高,总体实力也尚需加强;新的体育体制有待完善,新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。
3.从现在起到2010年,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,是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时期,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。我国体育事业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。
──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,是世界公认的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新的、更高的要求,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仍待加强,任务更加繁重。
──我国社会正以较快速度从农业的、乡村的、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,向工业的、城镇的、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体育发展的契机,同时要求加快体育工作方式的变革和相应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。
──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0年预计可达到35%
以上。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必将在扩大内需、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应尽快着手制定科学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法规,加速培育体育市场。
──预计到2010年,全国人口将达到14亿。人口总量的增加、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加快,以及人口老龄化,是制定体育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。
──全国居民消费10年左右预计可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消费水平。体育消费比重将逐步上升,消费需求向多样化、多层次发展。体育服务必须面向群众,提高质量,上档次,上水平。
─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,在今后一段时间内,不同区域、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仍将存在。在努力适应不同人群体育需求的同时,保障低收入人群享有最基本的体育服务和区域体育共同发展问题,特别是配合西部大开发,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。
──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,科学技术对体育运动的介入程度日益加深,依靠科教兴体应当成为体育界的共识。
─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后,
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,面对扩大的市场准入和公开竞争的市场规则,必须审时度势,缜密规划,抓住机遇,加快发展,积极开辟海外体育市场。
─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管理方式,正从直接、微观管理向间接、宏观管理转变。市场对体育资源配置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。各级体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和合理安排好资源配置方式,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的发展机制。
──在国际体坛,赛场竞争日趋剧烈。过度商业化的影响、兴奋剂的屡禁不止、赛场暴力以及体育组织之间的矛盾,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比过去复杂得多的新情况、新问题。我们要密切关注国际体坛的新动向,兴利除弊,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。
二、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方针
4.新世纪前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: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、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,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。国民体质主要指标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,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;
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有所拓展,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;体育社会化、科学化、产业化、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,为在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。主要目标是:
──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。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占总人口的40%左右。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。
──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稳中有升。扩大优势项目,继续保持在亚洲的领先地位,巩固和加强在夏季奥运会的前列地位,努力实现冬季奥运会金牌“零”的突破,在国际体坛的地位进一步提高。
──体育产业初具规模。体育产业增加值以较快速度增长,2010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1.5%左右。缩小我国体育产品与国外的差距,提高竞争力。城乡体育消费稳步增长,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有较大提高。努力把体育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。
──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。理顺各类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,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。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层次清楚、功能明确、科学有序的新体制。构建起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和利于“奥运争光”的竞技体育体系。
5.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,认真贯彻“三个代表”的思想,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,以代表先进文化为方向,以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,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,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。为了实现新世纪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,必须坚持以下基本方针:
──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、为社会主义服务,把增强人民体质、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体育的根本任务;
──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,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。努力探索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,全面提高我国体育的整体水平。
─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,努力推进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;重视体育制度的创新,切实把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式从行政型转为社会型;
──坚持依法行政,依法治体,保障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运行。
6.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基本战略是:
──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,从我国的国情出发,保持与经济、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,既尽力而为,又量力而行。
──在体育事业重点选择上,群众体育以青少年体育为重点,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摆到突出位置,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。竞技体育以奥运会为主要目标,重视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,合理安排,科学布局,提高效率,有序发展。
──在区域体育发展格局上,从各地区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,梯度推进。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体育现代化探索,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,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体育。
——在体育产业的开发上,以体为本,全面发展。积极地发行彩票,精心地经营门票,稳妥地试行股票。努力发挥协会、体育博览会、体育基金会的作用。坚持场馆开放、无形资产开发和新运动项目开拓。搞活体育市场,为扩大内需、拉动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注入新的动力。
三、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,有效增强国民身体素质
7.充分重视群众体育工作,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